如若不是法袍加身、案卷在握,宋颖给人的第一印象往往与庄重严肃的法官形象不太一样:身躯娇小、语调轻柔、低调谦和的她,没有任何外在的修饰。细数流年,宋颖在投身行政审判工作的25年时间里,她历经了顺义法院的变迁,感受着法治浩荡发展的时代脉络,兢兢业业、尽职尽责,累计审结行政案件2067件,在攻坚克难中闯关夺隘,在平凡岗位积蓄坚韧之力,其调研成果、裁判文书荣获北京法院优秀裁判文书百佳奖、第四届全国法院行政审判优秀调研成果(案例类)二等奖,撰写的案例多次入选《中国法院年度案例》《中国审判案例要览》《行政诉讼案例研究》等刊物。
精耕细作
从“满分书记员”到“全能法官”
1998年,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宋颖入职顺义法院,自1999年1月被派往了行政审判庭担任书记员兼内勤。整卷、订卷,是每一个刚进入法院的书记员的必修课。行政案件的证据多且复杂,案卷不仅整理起来困难琐碎,卷宗还无法用锥子一次性穿透。“那时我们订卷都是手动扎眼儿,只能将案卷分成几沓,一沓一沓穿孔,最后合起再用白线绳穿进去,像系鞋带似的装订成册。一不小心,就会扎到手指。”曾经在档案室工作的同事一谈起宋颖就忍不住夸赞:“小宋订过的卷,顺序不出差错、卷面工整美观,我都省去检查的事儿了!”后来,法院有了手动订卷机,再发展为现在的电动订卷机,再也不需要书记员用锥子穿孔,但这份精耕细作的工作态度却一直被宋颖保持着。
2004年,法院开始为每个法庭配置“大肚子”电脑。在这之前,庭审笔录只能依靠手写,几乎不允许出现错误,而电脑则能随时修改。为了提升笔录的速度和质量,作为行政庭唯一的书记员,宋颖主动适应新要求,从握笔转向敲击键盘。“刚用电脑时还不如手写快,只能耐下心来从头练起,重新捡起几乎忘记的键盘、熟记每个字母的位置,慢慢习惯了用电脑打字,做到又快又准。”
2009年,宋颖成为助理审判员,开始作为一名法官独立办案,在每一个案件中延续其严谨扎实的工作作风。“订好一本案卷就像办好一个案件。”宋颖时常教导刚入职的书记员,要认真的做好卷宗的每一个细节工作,“每一页庭审记录要干净整洁,每一份证据材料都要按照顺序排列,不能放错位置,更不能丢失、毁损任何一页。”
2022年疫情期间,宋颖审判团队的其他成员无法来院上班,那时的宋颖又“捡”回了整卷的工作。除审判工作外,那段时间宋颖承担起了送达文书、预定法庭、撰写开庭提纲、校对判决、转上诉卷、整卷等大量工作,由助理在家配合完成开庭、笔录等线上工作。凭着一股韧劲,宋颖带领审判团队全年结案217件,无一发回重审或改判。
如我在诉
在官民和谐之间搭建和谐桥梁
在宋颖的眼中,每一件行政纠纷都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失,关系着民心相背,因此自己必须以“情同此心”的态度认真对待每一位当事人的真实诉求。
2017年冬天,一纸诉讼请求不明确的诉状诉至宋颖手中。当事人因年迈无法亲自来法院接受调查,宋颖当即决定登门进行询问。寒风中,宋颖带着干警穿过顺义区张镇大故现村的街巷,敲开了当事人房门。老人已年近八旬,不识字,因半身不遂长年卧病在床。老人想起诉某公安分局履行职责,将落户在自家宅基地上的陌生人迁走。但因缺少向行政机关申请这一前置程序,法院无法受理此案。宋颖耐心细致地向老人解释了行政案件的诉讼程序,逐字逐句向其宣读笔录。为使老人宽心,宋颖在老人的耳边轻声安抚:“大妈您放心,我们给您联系公安部门解决此事。”在宋颖的努力下,公安部门为其顺利解决户口迁移事项,老人主动撤诉,含泪向宋颖表示感谢。
2020年7月,几位村民来到顺义法院,起诉某镇政府因对其违法强制拆除建筑物而要求赔偿。这几位原告中,有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,有已年过七旬的老人,对诉讼程序不甚了解。案件开庭从下午2点半持续到晚上8点半,原告提供了大量与本案无关的证据材料,使得审理进展缓慢。庭后,宋颖多次电话联系、传唤当事人,详细告知他们行政赔偿案件应当从哪些方面举证,与原告仔细确认赔偿明细:棚内是否有遗留物品,果树都有哪些种类,家具是什么材质,甚至连树木年龄都不放过,让几位原告十分感动。判决生效后,原告寄来感谢信,称他们在法院遇到了公正严谨的好法官。
跟随宋颖办案6年的法官助理黄荣说:“宋法官的开庭时间一般比较长,那是因为她既要将案件事实调查清楚,又想让原告在法庭上充分表达自己的诉求,真正实现‘官’‘民’之间的有效对话和沟通。”宋颖认为行政法官便是官民和谐关系的助推器,她说:“有时候一句关心宽慰,多几句释法说理以及耐心倾听,就能让纠纷一次性解决,也让群众对司法裁判更有认同感,对法治政府更有信任感。”
能动司法
让公权与私权在平衡中相互完善
相对于民事、刑事案件,行政案件数量和占比相对较小,却几乎涉及行政管理、社会治理各个领域。多年的行政审判工作让宋颖认识到,既定的行政管理框架往往不能适应纷繁复杂的客观事实。当规范缺位或发生冲突之时,就需要行政法官有所作为。
2012年,赵某转承包了某村民所承包的90亩土地,用于建设种植大棚,后赵某在大棚内种植多种蔬菜、水果,并对外出售。2018年,某区园林绿化局经现场勘验、询问调查等法定程序后,认为赵某所建5栋大棚的各一部分,即1265平方米违规占用了保护林地,遂向其作出罚款12650元的处罚决定。赵某不服该处罚,于是起诉至顺义法院。
诉讼中,赵某一直坚称“当初看过土地规划,该片地并非林业用地区。”在赵某看来,政府部门应当遵守相关规划,否则便是失信于民。而另一边,根据被告提供的该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图,赵某所建大棚的一部分的确被划为林地范围内。经过详细阅卷、调取证据,宋颖很快发现了该案症结所在:案涉土地在该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被划定为一般农用地,而在该区林业利用总体规划与中被划定为林地。
法官运用法律解决个案纠纷的过程,亦是确立普遍规则的过程。在查明案件事实的基础上,宋颖分别从行政处罚的目的、法律效力位阶出发,论证某区园林绿化局不顾两类规划存在冲突,仅依据自己的上级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径行作出处罚,使无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了损害,该处罚行为违背了行政处罚法的立法目的,最终法院判决依法撤销处罚决定。该案例入选《中国法院年度案例》。
随着行政诉讼制度的不断完善,也有个别当事人在没有合法诉求的情况下,试图通过滥用行政诉讼试图达到其他目的。在赵某诉某镇政府行政赔偿案中,原告主张被告在强制拆除过程中丢失一个元代青花瓷瓶,要求被告返还。诉讼中,原告以被告提供的部分执法片段为初步证据,视频中拆除人员说了一句:“大青花瓷”。宋颖令第三方拆除公司提供完整的拆除视频,结合原告对元代青花瓷瓶外形、尺寸的描述,能够证明被告实施强拆前清理财物时所说的“大青花瓷”是指瓷质洗手盆,并非是原告所说元代青花瓷瓶。对原告所提请求的建筑物、林木、家禽、设备等损失,宋颖结合证人证言、视频图片等证据分别予以确定,该案先后历经八次开庭、谈话,最终判决赔偿原告113万元。原告不服一审判决,提起上诉。后,二审维持了一审判决。
法治社会的构建,需要政府率先垂范,但也需要公民知法、守法、合理维权,二者相辅相成,又缺一不可。宋颖逐渐认识到,行政审判任务,不仅是监督政府依法行政,还要做深做实能动司法,在个案中不停寻找公权与私权的平衡。于是,她积极参与撰写行政诉讼案例,向相关行政机关发出30余篇司法建议书,定期与政府部门沟通交流,通过多种方式助推基层治理和法治政府的建设。
法庭开放日,宋颖为行政执法人员讲授普法课程。
当青春消失在案卷的洪流中,当时光流转在更迭的制服里,当初青涩朝气的书记员如今已成长为经验丰富、业务精湛的法官,二十五年间,宋颖对法律的信仰、对群众的情怀从未改变。未来,她将继续在法治轨道上躬耕前行,为实现“政通人和”贡献司法审判力量!